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,在校期间参加的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,并接受师生、家长和社会的监督。”这是近日发布的《成都市体育发展条例》里面的内容,将于6月1日起实施,还一并公布了教育厅和各市(州)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举报电话。
要用监督的方式来保障孩子们的锻炼时间,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被不断挤压了。别说是现在,在80后、90后的回忆中,体育课也是经常被其他科老师轻易占用。主科的考试成绩是上去了,学校里的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“小豆芽”“小焦虑”却在增多。这其中,中欧体育注册“小焦虑”的危害更大,这些年媒体报道的因焦虑、抑郁而走极端的中小学生时有曝光。
科学已经证明,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体分泌内啡肽、多巴胺等多种化学物质,这些物质能有助于使人身心愉悦。少上一节课,锻炼一小时,课间时间到教室外走走,这才是减少学生焦虑、患抑郁症的最好办法。
另外,体育活动对于人格的培养、对人生观的养成也十分重要。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很重视体育这堂课,“无体育不清华”亦是清华大学的育人理念。其实,竞技体育也是这样,体育比赛可能锻炼心志,跳水奥运冠军郭晶晶用“要有稳定的内核,才能压出完美的水花。”来评价运动带给她的收获。除了渴望赢,还得面对输,只有真正输得起,才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运动的好处可太多了,无需多说,这一次《条例》用十分明晰的要求,用社会监督和逗硬执行的方式来对各学校占用体育课、故意减少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行为进行规范。但川观两点论认为,制度只是保障,是最后的办法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,强化执行力,学校主动担当,而不是被鞭策、被监督。将每日2小时的运动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,体质增强了,更健康快乐了,各方面的成绩自然也能提高了,不是么?
学校可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,激发兴趣,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。
《成都市体育发展条例》规定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 2 小时,还公布监督电话,这反映出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压问题严峻,亟待解决。
长期忽视体育锻炼,让校园里 “小胖墩”“小眼镜”“小豆芽”“小焦虑” 增多,凸显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的紧迫性。
科学表明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体分泌内啡肽、多巴胺等,让人身心愉悦,对减少学生焦虑、抑郁至关重要,所以保证锻炼时间意义重大。
运动好处诸多,《条例》以社会监督和严格执行来规范学校行为,防止体育课被占、学生锻炼时间减少。
制度虽是保障,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更需全社会达成共识,强化执行力,学校主动落实,而非靠监督推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