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全面落实四川省教育厅《关于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》要求,我市始终坚持以“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,通过统筹资源、创新模式、强化保障,推动全市各县区因地制宜落实政策,形成“一县一特色、一校一品牌”的体育育人格局,以多元实践激发运动活力,构建体教融合新生态。
4月16日上午10点左右,通江县广纳镇石庙小学的操场上便开始沸腾起来——左边空地上,几十个学生摇着呼啦圈,彩色的塑料圈在腰间飞旋;右侧乒乓球台旁,两名学生挥拍对攻,球影翻飞;中间的篮球架下,一群孩子争抢投篮,汗水顺着红扑扑的脸颊滑落。“现在课间时间多了,我可以和小伙伴们做游戏、跳皮筋啦。”说起现在的变化,学生赞不绝口。
“以前下课学生都坐在教室里,现在则是按照兴趣分区活动,学校里的笑声都多了。”看着正在运动的学生,校长刘孟林的脸上满是感慨,他告诉记者,学校打破以前的“一刀切”传统模式,破解运动场地的限制,充分利用校园的“金边银角”,按学生兴趣划分运动场地,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活动项目。
这样的场景在我市比比皆是。据了解,为落实“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”,全市学校将课间活动作为突破口:通江五小、诺水河小学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,大课间增至40分钟;巴州区三小在走廊角落增设迷你跳绳区,课铃一响,学生冲出教室就能运动。针对场地紧张的问题,通江六小、县实验小学在围墙边安装挂壁篮球筐,花坛间隙摆上乒乓球台,把“边角料”变成“运动角”……
变化背后是硬举措的支撑。今年以来,我市各校纷纷落实“运动两小时”相关要求,在课间休息时,督促学生离开教室,进行远眺或自由活动。大课间及课外锻炼时段,激励学生多奔跑、多运动、多见阳光、呼吸新鲜空气。同时,坚决杜绝表演式运动、“摆拍式”锻炼,保证学生锻炼达到应有强度,全面培育积极心理品质。此外,各校还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,并合理开发“金边银角”区域拓展活动空间。加强家校社合作,用好公共体育场地(馆)。各地各校纷纷统一安排周末或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,鼓励和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锻炼,家长陪孩子锻炼的身影随处可见。
前些日子,在恩阳区柳林小学的操场上,中欧体育注册几十根空竹绳同时甩动,竹轮嗡鸣声此起彼伏。四年级二班学生蒋意君手腕轻抖,空竹腾空翻了个跟头,引来一片喝彩。“刚开始总缠绳子,现在能玩好几种花样!”她抹了把汗笑道。
“抖空竹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学校为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,增强民族自豪感,开设抖空竹课程,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、掌握了传统技艺,更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毅力和团队协作精神,现已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”学校校长廖开洪说。
传统项目焕发新活力,特色运动也在蓬勃生长。近日,四川省教育厅2024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拟入选推荐名单出炉,我市南江县下两中学、平昌县第二小学、南江县长赤镇龙池学校、巴州区第七小学、巴州区兴合实验学校、巴州区兴文小学、通江县光辉希望学校、通江县第三中学8所学校上榜。
“特色学校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‘先锋队’,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性。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市正强化扶持力度,在充分保障建设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,优先配置优质体育资源,打造一批体育特色强校。
除开展特色运动外,各地各校还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带动功能,广泛组织班级、校际、学区(集团)等联赛,切实开展市级、县级预选赛和各类别、各层级的体育竞赛活动,真正做到“人人有项目、班班有活动、校校有特色”。市教育局明确要求,每所学校每学年至少要举办1次综合运动会,每名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参加1次(项)校级及以上的体育项目。
同时,为确保校园体育安全稳定,我市各地始终坚持以体育人,加强赛风赛纪教育,明确教练员、运动员及所有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。坚决贯彻“零容忍”原则,严厉打击校园体育竞赛搞勾兑、打假球、吹黑哨、服用等违规违纪行为。持续加强安全教育,制订详尽的体育安全风险防控预案,大型体育竞赛活动落实“四不开赛”原则,即领队、医生、救护车、AED设备不到位不开赛。
“未来,我们还将深化家校社协同,计划三年内新增专职体育教师200名,培训兼职教师1000人次,并联合社区打造‘15分钟校外锻炼圈’。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年9月,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国邀请赛将落地巴中,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联动。“我们将以‘两小时’为起点,推动体育从‘达标’向‘提质’跨越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自信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